【觀赏者】访杨国辛工作室

点击上方蓝字“观空间艺术馆”,了解关注更多艺术资讯

 

《无喻》影像作品 2016 杨国辛

 

 

 

我不是一个愿意将一件事做很久的人,阶段性的做做是必要的,但真正的艺术家就要不断的探索、前行,不断刷新、不断颠覆与重建,而不是把原有的方法固化,将自己符号化。

——杨国辛

 

访杨国辛工作室

文 / 罗 博

 

 

午后三点,临近中秋的广州依旧炙热,所幸有点风才显得通透点,在穿过放满作品包装箱的走廊后,我到了事先约好杨国辛老师位于闹市小区中的工作室。工作室干净整洁,书架上书籍与瓷器错落摆放,墙上有他各个时期的代表画作,靠墙摆放的画框与作品占了室内近三分之一的空间。简单的寒暄后,他倒了一杯热普洱给我,随即无言,微妙的气氛立刻把我的思绪拉回到15年前,一样的天气和一样的来意,不同的是地点和当年我还是学生。

 

“有《画廊》杂志和雅昌网的访谈,好像没什么可问的,该问的都已经回答过了,再问也没有什么新东西,每次都有新东西的话那就可怕了”他低沉而中气十足的对我说了这句话,率性直白。“老师低调,像隐士”,囿于传统师生拘谨关系的我挤出一句自认恭维的话,“嗯”,沉默片刻,被隐隐约约从楼下传来一丝丝街道喧嚣的杂音打破。尽管对杨国辛老师的性格是大概了解的,但那种强烈的文人式的果断话语还是令我语塞,不知作何回应好,征得同意后,我起身四处打量,企图借此摆脱这对话的尴尬。

 

好果子 布面油彩 280x300cmx4  2006

 

茶几沙发后挂着《好果子》和《传说-江南》系列,《好果子》是杨国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自湖北定居广州后,从《参考消息》到《遗产》系列后的一个重要系列作品,画面平整而又光洁,是刻意去笔触化的效果,娇艳欲滴的水果在过分平滑化的处理后,散发如塑料般的质感,皮道坚曾评论道:“杨国辛在用他的《好果子》提醒人们理性地审视我们所处的消费时代及其消费文化的同时,也在向人们发问:是什么令图像时代的绘画成其为绘画?或说是在引起我们思考:在我们这个因新媒体手段层出不穷而充斥着形形色色虚假时髦图像和泛滥着各种各样惊世骇俗观念的时代,绘画何为?”在来之前,曾听说当年有携款登门只求《好果子》画作的商贾,却遭遇到杨国辛婉拒,他不願意长时间重复的做相似的作品,给钱也不想做。工作室的画架上有幅未完成的《好果子》,直到多年后的今天,他也不曾提笔于这系列的作品,这幅画放在画架上也许是为了自我警戒吧,我想。

 

 

《传说-江南2011》110x130cm  布面油彩 2011

 

“三十多度,明后天还是三十多度,天气还是那么热,难受了”他边自言自语,边点击手机的天气预报推送,我笑了问:“老师很怕热?”“嗯!”,又是一次沉默,我目光投向窗外那大面积明黄所罩染的小区绿化带,夏天的聒噪和冬天湿冷让杨国辛在此生活了二十多年仍无所适从,不过他倒是以此作为线索创作了《传说-江南》系列作品,带着水滴的画面,朦胧湿漉的外景,忧郁而迷离的钴蓝,构成了这系列作品的第一印象。而根据杨国辛解释的江南并不是地域意义的概念,而是一个观念上的文化意象。

 

我看着《传说-江南》画面那中译英的诗句,我不懂英文,但是看到下面拼音名字可以判断是晏几道的,后来才查到上面的诗句是:“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婉约而迷离,但随着他的一句冷漠而突然的言语,"现在的平台乱哄哄,很没意思",却让我想到了《哀江南》:“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种想法是接触到杨国辛、以及作为他那一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深沉思考和批判精神而在脑子中所直接产生的,尽管今天的他对很多事情的质疑已经放下了许多,而意大利策展人莫妮卡·德玛黛曾说:“我觉得杨国辛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非常中国,他的忧国忧民更多来自于孔孟之道。在孔子思想中,知识分子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治理国家和为社会树立榜样的关键。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隐晦、多意,一个完美的中国做派举止是一种交往形式,它更复杂、丰富、含蓄。我认为形式和内容与其说是可分辨独立的,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来自宝贵的中华文明。杨国辛作品中所用的创作形式都不是出自中国:油画、摄影、丝网、电脑程序但我觉得这些形式应被看做世界共享的财富。虽然他作品的外观看起来还是很西方,但是他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植根于他是一个现代中国人,一个出生早而有幸受到良好传统熏陶的人。”

 

 

《作品三》ipad 绘制作品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2017

 

 “你过来看看,是不是这些资料你需要用?”他打开了电脑,招呼我过去,操作手写板如鼠标一样熟练地打开了近一年时间创作的ipad pro绘画作品,因为我不是搞评论的,所以无法用准确而专业的术语去描述,这些作品毫无数码痕迹,层次丰富,轻松利爽,如纸本素描那样,仅黑白两色,“如果微喷出来尺寸几米大的话,画面的线条会很有意思”他说。我是没亲历过秋冬时节的北方,但可以从观感中得到“明净如妆,惨淡如睡”的体验,如同他的性格那样,内省、平静并略带萧瑟,而此时他却在一旁风趣的用“干渣渣,冷飕飕”去形容他所喜欢心目中的北方。在他频繁打开关闭和修改文件名时,我注意到了一幅描绘暮昏泛起的作品,因为画作名是临时取的,他将其改名为《傍晚》时,停顿了一会,“嗯”,有些迟疑而又像自问的语气,再次调整为“作品三”,我犹豫了下,还是把憋在嘴里的话吞了回去,其实我更喜欢他这幅作品之前的名称:《阴·林子》。

 

临末,他交代完工作上的一些注意事项后,我起身道别,经过幽暗走廊时心犹感慨,就在回首辞谢的刹那,眼里看到的是一位似乎没有岁月痕迹,对世界仍存赤子之心一路走来的,有着知识分子应有矜持与自重而不断自我颠覆的艺术家。

 

 

——2017年9月29日于觀空间

 

 

《作品一》ipad 绘制作品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2017

 

《作品二》ipad 绘制作品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2017

 

杨国辛的作品既令人喜也令人惊更能令人思,或许这正是图像时代的绘画理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皮道坚

 

《作品四》ipad 绘制作品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2017

 

“在当代视觉文化体系中,杨国辛以差异化的视觉表达方式,以自我独有的视觉语汇,在表现自我、彰显自我的同时,也把其视觉图像背后所掩藏着的时代的精神密码呈现给阅读者。由此,不难发现,杨国辛个人的经历、命运、抑或说他的视觉图像叙事,无疑又是和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透过杨国辛不断变化的视觉景象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进而找寻到艺术发生蜕变的理由。”

——冀少峰

 

《作品五》ipad 绘制作品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2017

 

“与杨国辛过去的波普主义作品比较,《传说-江南》中最大的变化不是制作方式的改变,而是视觉逻辑的更替:意象性照片替代现成图像的挪用、英译唐诗宋词替代无所指的新闻文字、钴蓝色的统一基调替代斑斓的色彩效果这种转换终结了波普主义反意义的图像逻辑,从而为文字、色彩和图像元素间形成某种新型的、有意味的‘诗画关系’带来了可能,而这种关系正如作品标题明示的那样:它与‘传说’和‘江南’这两个传统意象有关……”

——黄专

 

 

《江南似树》  300x 130 cm x 4  装置 不锈钢板 2011

 

 

《传说-江南2011-3》80x200cm  布面油彩 2011

 

 

"细心体察杨国辛近20年来的作品,我以为‘波普’之于他,与其说是一种视觉风格,不如说是一种不得不如此表达的表达,代表了他的一种姿态,对物象世界的姿态,唯有通过一种彻底平面化、器具化、局部化与复制的方式,他的物象姿态才能得到完整的呈现。"

——杨小彦

 

 

《传说-江南2010.9》150x200 .布面油彩 2010

 

 

《传说-江南2007-15》 布上油彩160x180cm 2007

 

“这种艺术家的深层历史记忆超出了地域意象,体现出了更多对传统以及现实文化的关怀。”

——鲁虹

 

 

《传说-江南2007-8》 布上油彩160×180cm 2007

 

 

《好果子2005-1》120×150 cm,布面油画,2005

 

“我画了一些‘好果子的油画,但不是一般的静物,画面表面光鲜,漂亮,华丽的外表下却感觉很脆弱!有人问我为什么叫《好果子》?,我说:后现代没你的好果子吃。这实际上是我的一个态度。这十多年是中国快速步入城市化的过程,整体的社会文化形态呈现出一种病态感,对国人最大的影响便是过于物质化,所谓信仰仅仅沦落为欲望而已。整个艺术界也就出现了很多鲜艳、平滑又很时尚的东西,变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趋势,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影响很大。

 

一味的追求这种平滑的、表面的状况使得深度完全消失,也是非常可怕的,虽然我并不认为能改变这种现状,但我想重新清理一下自己是有必要的。后续几年从《江南》的蓝色系列到现在的极简黑白以及影像作品,都是用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去创作的。我觉得在这样的社会形态和一个美梦与恶梦交织的时代,但使自己退一步,与当下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好,至少还能将艺术做得长久一点。

——杨国辛


 

 

《好果子2002-7》115x150cm 布面油彩 2002

 

杨国辛不仅成功地把绘画从表现主义转向了符号象征主义,而且,在符号创造的浪潮中,他还通过系列作品的重复性,把“果子”和“红唇”转变成了个人的标志,从而完成了消费时代的艺术历险,让个人观感有效地插进这个单一化的物欲社会中,从而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视觉骚乱。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国辛的艺术恰恰是波普艺术在中国的一个缩影,它的发展并不是印证波普艺术的有效性,而是相反,是消费本身把波普作为一种时代的视觉特征,推到了众人面前。在这当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杨国辛本人的物像姿态,以及当中所隐含的批判色彩。

——杨小彦

 

 

《天使无言》 油彩 画布 150×200cm 2002

 

 

《广州表情》200x 186cm 油彩丝网 2005

 

《遗产之二》405x 105cm 布面油彩 1996

 

“与1992年相比,杨国辛在1996年创作的作品显然已调整了图像符号的取向即放弃了具有明确政治寓意的现成图像,而将图像的隐喻范围延伸到诸如社会生态、历史、新闻媒体、平民图像等范围中,越来越注意从大众文化与消费中提炼图像……”

——鲁虹

 

 

《进入程序》70× 70cm× 2 布面油彩 1994

 

 

《恐龙--消失的风景》173x153cm 布面油彩1994

 

《向日葵》173x 153cm 布面油彩 1993

 

 

《绿光》80x 100cm  布面油彩 1985

 

 

《回声》100x300cm  布面油彩 1985

 

 

 

杨国辛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湖北武汉人  

1981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美术系     

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重要展览

1993  9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第一回展(美国洛杉矶)

1996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北京香港)

2001  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展 (深圳雕塑院)

2002  实验艺术十年广州三年展(广州广东美术馆)

2006  亚洲交通当代艺术展(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

2008  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深圳美术馆;美国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美术馆)

2012  再水墨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3  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香港艺术馆)

          对望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交流展 (55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馆)

2014  再现代第三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

2015  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6  穿梦造镜—斑驳的视觉性 (广州 SUN lN SKY

2017  物象之上—当代艺术邀请展(广州觀空间)

 

 

 

觀空间位于广州天河区,始创于201512月,是由广东创艺基金和中森集团联合创办的当代艺术空间。空间秉承“观型、观心、观道”的东方哲学理念,以当代艺术发展为主轴,紧密结合东方人文思想与当下国际艺术风潮,是华南地区最具规模和实力的有机艺术平台之一。

 

Justart Space is a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which located at Tianhe District of Guangzhou and co-founded by Guangdong Justart Cultural Investment Fund and Goumet100Group at December, 2015. Justart Space focuses on oriental philosophical essences, and with the emphasis on artist’s spirit and ideas. Besides, Justart Space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leading the progress of contemporary art in south China.

 

 

 

END

Producer 出品人:陈观宝

Editor 编辑:罗博

Proofreading 校对:刘卓行

Photo courtesy of 图片来源:艺术家供图

本文由觀空间公共事务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点击(长按)识别二维码

更多合作事宜请联系 justartspace@qq.com

广州市天河区广园东路中森食博汇D区一楼觀空间艺术馆

 

1F, D zone, Gourmet100, 

Guangyuan East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 10:00-20:30

逢周一闭馆

 

Opening time 

9:30 am—20:30 pm from Tuesday to Sunday

Monday closed


 

 

首页    觀赏者    【觀赏者】访杨国辛工作室